<
站内搜索:
学生管理 最新文章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学生工作 >> 学生管理 >> 正文

【中国文化自信】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清明

日期:2018-04-02 08:45 作者: 阅读:[]

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中说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乙,则清明风至。”“清明风”即清爽明净之风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三月节……物至此时,皆以洁齐而清明矣。”故“清明”有冰雪消融,草木青青,天气清彻明朗,万物欣欣向荣之意。这一节气,我们中国人称为清明。

清明节气的三候是,桐始华,田鼠化为鴽,虹始见。在清明节气所统辖的十五天里,第一个五天里会见到桐树开始开花;第二个五天里见到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,喜爱阳气的鴽鸟(即鹌鹑)开始出来活动,田鼠化为鴽说明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;第三个五天里能见到彩虹出现。

由于中国人悠远的风俗习惯,清明节气具有特殊性,如上巳节、寒食节都在清明前后。

上巳节,俗称三月三。《后汉书·礼仪上》:“是月上巳,官民皆絮于东流水上,日洗濯祓除,去宿垢疚,为大絮。”人们要结伴去水边沐浴,称为“祓禊”,所谓“禊”,即“洁”,故“祓禊”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弭致病因素的仪式。

三月三还是中国的“女儿节”,是少女的成人礼。少女们“上已春嬉”,临水而行,在水边游玩采兰。故杜甫《丽人行》诗说:“三月三日天气新,长安水边多丽人。”日本的女儿节也在这一天,不同的是,日本人叫“雏祭”“桃花节”,日本人的这一节日不是给青春少女过的,而是给几岁的小女孩儿过的。

寒食节在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,一般在清明节前一两天,又称“禁烟节”“冷节”“百五节”,是远古人在春天改火形成的习俗。先民们钻木取火,火种来之不易,取火的树种因季节变化而木断变换,因此,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。古人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,即是“禁火”,过几天再钻燧取出新火,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,谓之“改火”或“请新火”。在这几天无火的日子里,人们只能以冷食度日,即为“寒食”,故而得名“寒食节”。寒食禁火、清明取火的现象,在唐代诗人韦庄的诗中是:“寒食花开千树雪,清明火出万家烟。”

春秋时代,晋文公流亡的艰难岁月里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他,做了国君后,介子推拒绝封赏却到绵山隐居。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,子推母子隐迹焚身。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,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寒食,而与民俗中固有的寒食习惯合一。可以说,寒食的习俗来源于禁火,来自纪念介子推的说法只是后来增富的意义。

寒食期间的生活习俗,除了禁火冷食,就是祭扫坟墓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,人们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,诗人也往往将寒食、清明并提,如韦应物有诗说:“清明寒食好,春园百卉开。”白居易说:“乌啼鹊噪昏乔木,清明寒食谁家哭。

可见,上巳、寒食、清明各有其意义。上巳清洁身心,寒食禁火、冷食、祭墓,清明是农耕生活中重要的节气,提醒人们播种希望。《中国传统文化大观》载:“大致到了唐代,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。”这样清明节气就演变成一个融合了“节气”与“节俗”的综合节日。

清明节既有慎终追远的感怀,有生离死别的黯然销魂,有欢乐赏春的气氛,也有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。

关闭